有关生态文明主题的书籍出版,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。这些书中,《山河气韵: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》有些与众不同,因为这本书是从生态主题书籍的阅读出发,阐释对生态文化的真知灼见。
山河气韵: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
作者:陈华文
出版社:湖北人民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9年4月
本书作者陈华文博士,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任职。近10年来,他以书为媒,在艺术、文学、生态三者之间“游走”,相关文章源源不断见诸报端。《山河气韵: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》共20多万字,由59篇评论组成,分为生态文学品鉴录、生态文化启示录、生态社会忧思录、生态变迁感悟录四个部分。
自然生态环境问题,关乎国家的未来、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。中国文人都热爱自然,敬畏自然,将“天人合一”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追求主动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,用感性的文字、优美的语言书写山河草木之美。本书第一辑“生态文学品鉴录”中,作者研读中国古代诗词、现当代小说散文作品之后,探讨了文学家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。古人在诗歌创作中,“我”总是显得极为渺小,可是对自然万物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,其丰富的自然地理生态知识超过了我们的想象。
在第二辑“生态文化启示录”中,作者围绕生态与历史、生态与艺术、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,分别展开评论。中外学者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,多从政治、经济等层面切入,然而这存在缺陷,因为人类历史的进程,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这个宏观要素。如今已经有不少学者,在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时,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植入进来。例如,近年来,《一平方英寸的寂静》这本书受到广泛关注,主要是因为此书阐明了大自然中的寂静,昭示着自然环境的良好。陈华文在评论寂静的可贵时,在文章结尾处对其寂静的内涵进行升华:“我们身处快速发展转型的这个时代,不仅要遏制生产生活中的噪音,还要祛除思想、文化、行为中的杂音、噪音,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,安静地阐释生命的美义。”
本书第三辑“生态社会忧思录”中,作者主要围绕工业生产、城市建设、食物安全、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,论述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。客观上讲,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,近一百多年来,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,在自然生态环境认识及其治理方面,都走过一些弯路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,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,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。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,已经开启征程。
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,涉及到诸多学科和不同的专业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生命的起源与进化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、瞬息万变的气候等等,都和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。本书作者尽管是文科出身,但是在生态主题作品的阅读与思考中,对于一些重要生态科学问题的阐述没有回避。本书第四辑“生态变迁感悟录”中,他紧密围绕生命、气候和生态之间的关系,表达自己的观点。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,曾经历经过五次物种大灭绝,物种的灭绝与新生,本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,然而近百年来,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破坏,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,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,新物种就难以产生。目前,地球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,这绝非耸人听闻,若再不重视生态保护,不加强环境治理,地球和人类,可能遭到巨大的挑战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书作者还擅长绘画,书中收录了他绘制的10多幅地学生态主题的钢笔素描,提升了全书的审美品位。总体上讲,《山河气韵: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》的最大特色,就是立足于全民阅读和生态文化的双重视角。文化是文明的基础,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。本书的出版,为书香社会建设营造了氛围,丰富和拓展了生态文化的认知空间。生态文化既表现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之中,也体现在人文精神的探索之中。总体而言,倡导书香社会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,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。(张睿)
[ 责编:张义文 ]